读黄帝内经middot素问mid

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79454.html

《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七篇气厥论,虽然短小,其蕴含内容却十分丰富,在此结合临床浅谈一下。

气,指气机,厥就是逆乱,不顺。整个这一篇,主要论述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寒热之邪,互相影响,因此造成许多病变。这个病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脏腑之气的运行,逆乱、不顺。所以本篇叫气厥论,通俗说叫气逆论。

首先,黄帝问到,人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影响,这其中的道理是怎样的?或者说,它的表现是如何?

岐伯回答说,肾脏的寒邪如果影响到脾脏,那么就会出现浮肿气虚等病变。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病变呢?这个是基于五脏生克制化的关系。我们知道,脾的功能是布散水谷精微、升清降浊,把胃中的水谷精微进行升清降浊,供应人体气血的运转流通。但是脾脏的功能正常行使,原始动力来源于肾阳的温煦。如果肾寒,即肾阳不足,温煦功能就不足。当肾阳严重不足时,不仅不能温煦,寒邪还会影响脾,那么会导致脾的阳气和动力不足,不能运化水湿,人们就出现气虚、浮肿的症状。

所以治疗由于肾阳不足、脾阳虚弱的浮肿病,不能一味去利水消肿,而要用健脾利湿,温阳利水的方法,可以选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方。

如果脾脏的寒邪影响到肝,就会发生筋脉痉挛等病变。我们知道,本来是肝木克制脾土,但有的时候发生反侮的五行生克制化现象。当脾寒湿过重时,肝木就不能够疏泄脾土,此时,脾脏的寒邪反过来壅滞肝,脾寒就影响到肝,会发生肝系统的寒湿,肝主筋,寒凝筋脉,就会出现筋脉痉挛。比如因为肝经寒湿阻滞,经常出现半夜腿脚抽筋,这时就可以用温肝除湿散寒的药,如木瓜、桂枝、配白芍。

如果肝脏的寒邪影响到心,就会出现精神异常、失眠、惊悸等。

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血随气机上升,化生心血心阳,从而鼓动激发心的功能。但是肝脏的寒邪传到心以后,心中阴霾密布,心藏神,这种阴寒会扰乱人体的心神,就会出现精神异常、抑郁、失眠、焦虑等症状,整个人也开心不起来。

所以我们临床治疗精神焦虑、失眠的患者,有一部分患者属于热扰心神、痰迷心窍,这时可以用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的中药,如黄连温胆汤、朱砂安神丸等治疗;但是有一部分患者如果是属于肝寒传入心经导致的,此时用朱砂安神丸是无用的,我们一定要用暖肝温阳的药物,正所谓“离照当空,阴霾四散”,才能起到真正的治疗作用。可以用桂枝、吴茱萸等疏散肝经的阴寒,尤其是桂枝,可以暖肝、调畅肝经,如春风般使肝木疏泄调达,清代黄元御就常用桂枝达肝气之郁,温经通阳。

例如,一20岁女孩,心情郁郁寡欢,焦虑,失眠,面色晄白,月经经常推后,诊其肝脉细弦,重按无力,舌暗淡,苔白,辨证为肝血虚兼寒,肝寒影响到心神,我用桂枝姜苓汤治疗,取得显效。

如果心脏的寒邪影响到肺,就可能造成肺消的病变。所谓肺消,主要症状表现为饮一溲二,这种病的特点是小便多,是很难治愈的疾病!

这种病乍一看类似于我们现在临床上的糖尿病,但是他不是糖尿病,血糖、尿糖正常,但是患者很能喝水,小便量特别多。现在的临床称这种病为尿崩症。

现代医学认为尿崩症大部分是由于脑部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抗利尿激素的缺乏,而引起的。也就是说,脑部有个指挥排尿的的中枢,发生紊乱。

传统中医医学认为,这是心脏的寒邪影响到肺导致的,正常情况下,心的火热之性调节着肺对水液的宣发肃降的过程。当心经寒郁之时,肺不能正常敷布水液,水液直达膀胱,倾泻而出,表现为尿崩。如何治疗呢?还是温心阳温肺气,化饮化水。可以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其实中医治疗很多慢性病,都要从身体真正的脏腑虚实顺逆来治疗,而不是见到水肿就利水,见到头痛就止痛,见到咳嗽就止咳。一个高明的医生,比如你咳嗽,有时给你开一个方子,一味治咳嗽的药都没有,但他用的是真正针对你机体脏腑阴阳虚实的药物。如张仲景用甘草干姜汤两味药治疗肺经虚寒引起的咳嗽、咳吐涎沫。古人还有一个说法,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利,针对一些老痰、顽痰,不止咳嗽不治痰,要用理气的药。

如果肺脏的寒邪影响到肾,就会造成涌水的病变,就会出现腹部胀满的症状,但是按上去并不坚硬,是柔软的。

肺寒影响到肾以后,因为肾主水,而肺是水的上源,同时都是管水的脏器。那么它们受寒邪,导致水湿泛滥,水气会停留在腹部大肠中,导致腹部肠道全是水,所以走路的时候能够听到腹中肠鸣音,有咕咕噜噜的响,好像是皮口袋里装着水一样,甚至走起路来都有水的晃荡的声音。

那么这种病怎么治?还是温阳利水。怎么温呢?可以用真武汤,附子,干姜,桂枝,白术,茯苓等。

而脾脏的热邪影响到肝,就会造成惊恐和鼻出血的病变。

脾热,逆传到肝,就会发生惊惕不安,甚至流鼻血。

这样的病变多出于小孩子,小孩子容易脾热,脾热有什么症状?

吐弄舌头,小孩子舌头很红,而且不停在嘴里边吐来吐去,这样的小孩子就是脾热。脾热日久会伤胃阴,孩子可以出现地图舌。小儿阳气旺,稍不注意,就会传到肝,肝热孩子容易受惊,而且容易流鼻血。

那么我们治疗这种病,就用凉脾凉肝,简单的药物就可以治疗。清脾热的药物有泻黄散,也可用栀子、连翘、甘草等药;清肝热可用钩藤。陆长清老师有个预防小儿肝热的方子叫御制平安丸,效果不错。

如果肝脏的热邪影响到心,就可能造成死亡。因为心是君主之官,一旦热邪影响到心,因为肝主血,而心主血脉,那就是血脉的两个器官同时受邪,很容易导致很危险的症状。比如说脑溢血,或者是心梗,或者是心脏的主要血管破裂,因为是肝血热的妄行,一般是大面积的出血症,容易造成死亡。而肝热、肝火一般多与情绪急躁易怒有关,肝火上涨,血随火逆,就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心脏疾病中医认为也有虚、实两方面。对于虚证,我们应该用补益的方法,而对于气滞血瘀痰浊等实证,就要用理气、活血、化瘀、化痰等通利的方法治疗。现在治疗心脏病,不管什么样的心脏病,许多人都用喜欢丹参。丹参性寒,是凉血活血的药。如果是一个心脏病患者是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这时要用益气温阳复脉的方法,一般不主张用大剂量丹参。所以中医的辨证是非常细致,有逻辑有系统的过程。同样是心脏病,在不同人身上,不同体质不同体征,经过辨证以后,所用药物也不同。

心脏的热邪影响到肺部,就会转变成鬲消病。肺脏的热邪如果影响到肾,就会转变为柔痉病。

有一类的病人特别能吃,但是检查没有其他的病变,很不正常,叫鬲消病。这个症状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热邪的传递导致的。如果肺脏的热邪影响到肾,就会导致肾热,出现柔痉病,人表现为疲乏无力,手足痿软无力等症状。

如果是这类型的手足痿软无力,一般人们会想到肝肾不足,需要补肝肾。但是有一类型,用补益肝肾的药物是无效的,这是因为热邪侵犯肾脏,是因为肺热下传于肾导致的,热邪下传肾,会耗灼肾精肾阴。所以这类型的病就需要大量的滋阴清热药物来治疗,才可以有效。

如果肾脏的热邪影响到脾,就会导致脾脏的阴气损伤,甚至造成肠澼而死亡。肠澼是指便血、便脓血的疾病。为什么呢?肾热上传于脾,脾热下注大肠。这属于大肠的热毒证,这就类似于现在的直肠癌、结肠癌一类的病,热毒型的。这种类型病一般比较难治。

如果妇女胞宫和经室的热邪影响到膀胱,就会产生小便不利,小便不通,甚至会导致患者的尿中有血,或尿色红赤的这些症状。这种症状是一种膀胱热毒证,类似于现代临床的急性泌尿系感染、膀胱炎等。

所以治疗这种病,临床当中一般是清热利尿通淋。像我们临床当中最常见的三金片、八正合剂、尿淋清颗粒等,就是治疗急性泌尿系统疾病的中药。

但是有一类的妇女的慢性膀胱炎,反复发作,遇劳加重,用利尿通淋的方法效果不好。反复发作,很是痛苦。这时要考虑是中气不足,脾肾不足的因素,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

如果是膀胱的热邪影响到肠,就会使肠道阻滞,大便秘结不通。热邪如果继续向上去侵犯,就会造成口腔溃疡。因为这个膀胱的络脉,位置与大肠很近,所以它的热邪很容易传导到肠,会导致肠道阻滞,大便不通。而这个火热之气,大便不通浊气上逆,就会导致口腔溃疡。所以我们对于这种类型的口腔溃疡,常常用通利脏腑的药。比如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之类的,通调脏腑,泻火通气,但需注意,不可久用。

如果是大肠的热邪影响到胃,胃中有热,就会出现食欲过于旺盛,虽然吃的很多,但是身体仍然消瘦。这种病叫食亦。多食善饥属于大肠和胃有热。临床当中有这种人,特别能吃,舌苔黄、舌质红,有热,而且身体消瘦,食量很大。

这样的病人如果按照理论,我们应该是给他清热泻火,但事实上效果不佳,这种火可以泻,当时是可以泻下去,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又会上来。这样的病人到底怎么治疗呢?后来就出现了滋阴派,就是养胃阴,运用大量的滋阴清热的药物来治疗这种病。

如果胃中的热邪影响到胆,也会造成多吃饭的消瘦的食亦病。也就是吃的多,但是不长肉、消瘦。

如果胆中的热邪影响到脑,会使病人感到鼻根部辛辣,造成鼻渊病。所谓鼻渊病,就是鼻腔中经常流出脓状的鼻涕,就是我们现在临床当中所说的化脓性鼻窦炎。

这种化脓性的鼻窦炎,现在医学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导致鼻窦内化脓。而我们传统中医学认为是胆热上冲引起的。

临床当中我们经常见到鼻窦炎,反反复复很难治疗。既然是胆热上冲引起鼻窦炎,那么我们怎么治疗呢?一定是清热,清利肝胆上逆之热。

所以我们治疗鼻窦炎的时候,很多时候用清胆热的药物,非常奏效。所以我们治疗鼻窦炎有一个大的法则,方法就是清利肝胆,加一点治疗鼻腔炎症通利鼻窍的药物就可以了。中医有个名方叫霍胆丸,当然,也可以选用黄连温胆汤、清肝利胆口服液、龙胆泻肝丸之类,效果显著。

如果热邪同时损伤了鼻中的血络,也就是鼻中的毛细血管,就会造成鼻出血。有一部分的鼻衄就是损伤了鼻中的血络,毛细血管,什么损伤呢?也是一种热邪。哪里的热邪呢?同样也是胆热之邪上逆造成的。怎么治疗呢?同样,清利肝胆。这一类型的病,反复流鼻血怎么治?清利肝胆。

有的人,或小孩子,反反复复流鼻血,用各种压迫的方法呀,用各种止血的药物呀,能够控制一下,但是总是除不了根,这时应该去注意观察诊断,是不是有胆热,如果有胆热,它就会上逆,就会导致热邪灼伤血络,就会导致出血,当然胃热也会导致鼻衄。

治疗上要清胆热,黄芩,大黄。大黄一味药就可以清利胆热,治疗胆热灼伤鼻腔血络,效果 。服用了大黄以后,大便就会通畅,胆热随大便通畅泻热而出,流鼻血也就相应而止。

如果鼻衄经常反复发作治不好,需要治疗一段时间,生大黄过于苦寒,久服会损伤肠胃。我们可以把大黄磨成粉,倒酒,在锅里煮糊,熬成糊状,也就是用酒蒸大黄或者酒煮大黄,去其太过苦寒之性,然后每天服一点,服用一段时间就好了。

上面所讲的各种症状,都是由于脏腑之气运行逆乱,脏腑寒热互相影响造成的。《气厥论》一篇,文虽短,道理却深,值得临床细细体悟。

附:原文及译文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渊,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黄帝问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影响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肾移寒于脾,则病痈肿和少气。脾移寒于肝,则痈肿和筋挛。肝移寒于心,则病发狂和胸中隔塞。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病的症状是饮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属无法治疗的死证。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病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甚坚硬,但因水气留居于大肠,故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如皮囊装水样,这是水气之病。

脾移热于肝,则病惊骇和鼻衄。肝移热于心,则引起死亡。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鬲消。肺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痓。肾移热于脾,日久渐成虚损;若再患肠游,便易成为无法治疗的死症。胞移热于膀胱,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至口舌糜烂。小肠移热于大肠,则热结不散,成为伏瘕,或为痔疮。大肠移热于胃,则使人饮食增加而体瘦无力,病称为食亦。胃移热于胆,也叫做食亦。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辛辣而成为鼻渊,鼻渊症状,是常鼻流浊涕不止,日久可致鼻中流血,两目不明。以上各种病症,皆由于寒热之气厥逆,在脏腑中互相移传而引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dnpw.com/nbzyy/11682.html


当前时间: 辽ICP备190209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