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糖尿病的六大经典误区

对于糖尿病,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对它有很多的误区。

误区一:依靠“三多一少”症状来判断糖尿病

分析:通常情况下,只有当血糖明显升高(过10毫摩/升)时,患者才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

而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只要空腹血糖≥7.0毫摩/升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在7.0~10毫摩/升的轻症糖尿病患者,如果单纯依赖“三多一少”症状来判断是否有糖尿病,十有八九会被漏诊。

需要指出的是,“口渴、多饮多尿”并非糖尿病的“专利”,其他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也可出现上述症状。因此,不能完全根据症状来诊断或排除糖尿病。

误区二:对糖尿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认识不足

分析:糖尿病是一种累及全身的慢性疾病,临床症状多样化是其一大特点。

除了“三多一少”症状外,还要熟悉和了解糖尿病的其他症状,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医院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医生要具备一定的全科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首发疾病的诊断,还要注意查找隐藏在背后的原发病,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误区三:对餐后血糖检测重视不够

分析:在2型糖尿病早期,尽管胰岛B细胞受损,但尚残留部分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患者往往表现为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升高。

当餐后血糖升高并超过11.1毫摩/升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因此,诊断糖尿病不能光查空腹血糖,还应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查。

空腹血糖大于5.6毫摩/升且肥胖的人,应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免漏诊。

误区四:用快速血糖仪的检测结果诊断糖尿病

分析:诊断糖尿病应根据静脉血浆(血液去除红细胞等有形成分后剩余的部分为血浆)血糖的测定结果。

而血糖仪测的是毛细血管全血血糖,它比静脉血浆血糖低10%~15%。

因此,如果以快速血糖仪的检测结果来诊断糖尿病,很容易使空腹血糖轻度升高的早期糖尿病患者被漏诊。

血糖仪的检测结果只能作为糖尿病病情监测数据,而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误区五:对糖尿病发病日渐年轻化认识不足

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的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

许多肥胖儿童,小小年纪就患上了2型糖尿病。对有糖尿病家族史、黑棘皮病的肥胖儿,家长或医生要格外警惕。

一旦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食量大增、体重锐减、口渴、多尿、疲乏无力、皮肤爱长疖肿或伤口不易愈合等,应及时检查,排除糖尿病。

误区六:不喜欢吃甜食怎么也会得糖尿病

分析: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导致的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

吃甜食与得糖尿病没有必然联系,医学上的“糖”和老百姓说的“糖”不完全相同。在医学概念里,“糖”是指碳水化合物,包括多糖(如淀粉类)、单糖(葡萄糖、果糖)和双糖(蔗糖)等。

而老百姓说的“糖”,指的是单糖或双糖。不能把吃甜食和得糖尿病划等号,它们间没必然联系。但如吃糖过多,引起肥胖,又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病人之所以尿中含糖,并不是因为糖吃的过多,而是因为机体无法运用摄入的糖。

正常人吃糖之后,机体很快会将糖分用来供能或者储存起来,血糖浓度迅速降到肾糖阈以下。

而糖尿病人吃糖之后,机体既无法运用糖,也不能把糖存储起来,而是任其跟着血液来到肾脏。这时,血液中的糖比正常人的含量大得多,很容易就超越了肾糖阈,形成糖尿。

END本文为健康科普,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dnpw.com/nbzyf/11268.html


当前时间: 辽ICP备190209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