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脾胃不好的人记住多吃它就行祛湿
山药生用能补肾生精、益肺肾之阴而治疗消渴,按照中医的理论,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上消可配伍花粉、麦冬、知母、黄芩、五味子、沙参、生石膏、乌梅等,中消可配伍生石膏、知母、葛根、黄精、黄芩、花粉、生大黄、生地等,下消则须配伍生地、熟地、山萸肉、五味子、泽泻、丹皮、茯苓等,现代用这种方法治疗糖尿病、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国特色养生山药:高阳白山药)
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既补脾气,又益胃阴,秉性平和,能治疗诸虚百损、五劳七伤。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金匮地黄丸、薯蓣丸等,皆重用山药。
以六味地黄丸为例,有三补三泻之说。三补是:熟地滋肾填精,山萸肉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益脾阴而固精,三药合用,以达到三阴并补之功。三泻是:茯苓淡渗利湿,并助山药之益脾;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以上六味药合用,使之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补中有泄,寓泄于补,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结合。
六味地黄丸是钱仲阳从《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中减肉桂、附子而成。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方剂,如加五味子为七味都气丸,加枸杞子、菊花为杞菊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为麦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为知柏地黄丸,加菖蒲、磁石、五味子为耳聋左慈丸,在临床上各治疗一定的疾病,只要辨证正确,均会取得良好的疗效。
山药中含有的消化酶,能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分解,进一步吸收、利用;还能增进食欲,改善人体的消化功能。
山药除内服外,还可外用。如治疗急性乳腺炎,可用生山药加白糖适量,共捣烂成泥,敷患处,日换两次,能促进炎症消散。
山药能供给人体大量黏液蛋白,这是一种多糖和蛋白质的混合物,对人体有特殊保健作用,能预防胆固醇等脂质在血管壁沉着,保持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脑出血等等。山药还能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肥胖的发生。
治疗寒湿型腹泻,可取山药50克,干姜30克,一同研末,每次2~3克,每日2~3次,温开水冲服。治疗慢性腰痛,取山药、黄豆、鸡血藤各30克,五味子3克,一同入锅,加水煎汤,每天分2次饮服,可经常服食,吃山药、黄豆,喝汤。治疗产后乳汁不足,取山药30克,羊肉50克,生姜6克,当归10克,一同入锅,加水煎汤,吃肉喝汤,每日1次,直至乳汁充足。